- 徐敏;
大数据时代为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文以文学批评课程翻转课堂为例,探讨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动态追踪并分析学生的学情,准确定位课堂中各类学习人群,创建积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如何在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堂中及时筛查学习风险,通过分类分层的教学干预,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并进而展望学习分析在未来人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2019年05期 No.345 60-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帅;黄晓婷;卢晓东;
MOOC学生情感状态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优化教学设计,但少有深入研究。本文用文本分析法定义并计算了一门中文MOOC课程学生的"快乐指数"和"痛苦指数",发现"快乐指数"与成绩无显著关联,而"痛苦指数"能显著、正向地预测成绩,是MOOC课程的挑战度指数。MOOC平台可设置实时反馈机制,将"痛苦指数"等数据提供给教师,方便及时、针对性优化教学或者提供翻转。同时,"痛苦指数"有潜力成为鉴别MOOC中"水课"的指标。
2019年05期 No.345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崔晓红;
我国高等院校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已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了,但远没有显示出它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并不能应用于其他情境。本文尝试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认知原因,指出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迁移,并提供了一些去偏差策略,其中的元认知方法可帮助我们识别去偏差策略使用的情境,以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应用。
2019年05期 No.345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平;曾德军;
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学校没有聚焦于人才培养,教师教学没有真情投入,师德建设在学生身上反映出较多问题。从教学视角探讨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本分的回归,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进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把握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注重教师自我修养提高,完善学校政策导向。
2019年05期 No.345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平;曾德军;
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学校没有聚焦于人才培养,教师教学没有真情投入,师德建设在学生身上反映出较多问题。从教学视角探讨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本分的回归,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进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把握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注重教师自我修养提高,完善学校政策导向。
2019年05期 No.345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梦涛;石志恒;白述亮;
本文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分析了智能化时代该校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172名教师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校教师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对智能化时代新技术在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中作用的接受程度对其智能化改革意愿具有正向关联;高校教师对智能化新技术的认知程度与其智能化改革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让教师适度了解智能化新技术有助于增大改革意愿,减少改革的主观阻力;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类别对其智能化改革意愿也有重要的影响,统计学专业和理学类专业教师智能化改革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院系领导和专业带头人对智能化改革的迫切意愿对本学院(系)教师具有显著的扩散作用和带动作用。
2019年05期 No.34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梦涛;石志恒;白述亮;
本文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分析了智能化时代该校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172名教师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校教师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对智能化时代新技术在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中作用的接受程度对其智能化改革意愿具有正向关联;高校教师对智能化新技术的认知程度与其智能化改革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让教师适度了解智能化新技术有助于增大改革意愿,减少改革的主观阻力;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类别对其智能化改革意愿也有重要的影响,统计学专业和理学类专业教师智能化改革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院系领导和专业带头人对智能化改革的迫切意愿对本学院(系)教师具有显著的扩散作用和带动作用。
2019年05期 No.34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