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8期
双轨并行:校企协同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邓军;李亚清 ;刘庆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校企双轨并行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成为提升研究生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立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需求,结合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及遇到的挑战,提出改革课程体系、实行贯通式培养、完善教师结构等措施,对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全过程育人新生态
饶美娟;王发洲;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导致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但高校专业教育课程滞后产业实践、核心素养培育力度不足,使得学生学业目标与职业规划内驱力缺失、行业人才供需错配。构建贯通大学学业—职业全周期的学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开展融合思政元素、资源平台、专业师资建设,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分类分层指导,全过程心理健康支持网络与多维评价闭环,激发学生自主式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与体系重构,实现人才精准供给与创新动能释放,最终构建“个体—教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生态。
大学原典阅读课程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践
曹刚华;张美华;张彤;学习任务单是明确大学原典阅读课程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高校原典阅读“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对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具有支架性、引导性、启发性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支持党史教学的范式变革、实践挑战与进路探要
金国峰;潘英杰;人工智能技术为党史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通过聚焦人工智能对党史教学内容供给、学习体验优化及育人能力培养的深刻影响,揭示其在丰富教学资源、实现精准个性化学习、提升课堂互动性等方面的显著赋能作用。然而,人工智能在党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亦面临技术适应性不足、内容准确性风险、技术依赖过度等现实挑战。应对实践挑战的关键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党史教学的有机融合、厘清人工智能与党史教学的使用边界、警惕人工智能对党史教学的技术僭越,通过科学、规范、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有效驱动党史教学创新。人工智能支持党史教学不仅有助于讲好党史故事,做好党史教学,更能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从而有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谱联动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曾东红;王淑营;丁国富;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破解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知识碎片化、能力支撑链断裂和素质培养不足等结构性难题,提出一种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谱联动的专业课程体系持续优化方法。该方法以三谱联动本体模型为基础,构建课程知识点、能力指标与素质要素间的映射与反馈机制,实现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建模与动态调控。在此框架下,结合知识图谱嵌入分析技术,设计跨课程知识冗余检测、依赖错配识别与课程前序关系重构等机制,提升课程内容配置的系统性与合理性。引入行业岗位能力画像与学生成长行为数据,构建面向产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双向反馈机制,支持毕业要求指标体系的动态修订与课程内容的持续优化。实践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增强课程体系对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支撑效能,为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路径和实践范式。
数智化视域下数据要素赋能高校教学的逻辑与路径
张春玲;李安娜;数智化时代带来丰富的数据资源,催生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数据要素正在重塑高校教学的运行逻辑与价值体系。聚焦高校教学变革与数据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四元重构视角,系统分析了数据要素在高校教学场景中的价值重构逻辑。借助技术—组织—环境框架,进一步评估高校推进数据要素转型的内外部条件,并提出相应的路径建议。数据要素正逐步成为高校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关键支撑,高校亟须统筹推进数据要素体系建设,探索具有持续性发展的教学改革路径,真正实现教学范式的深层变革。
物理学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石礼伟;郝大鹏;为打造与学科专业相融合的“普惠式”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方案,推动创新实践在全体学生中的全面覆盖,探索并构建融合物理实验的创新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从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入手,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基础与既定目标,反向规划教学内容;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细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分别设计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实施办法。创新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匹配度。研究表明,学科专业与创新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实践全面覆盖的有效路径。
驻校作家项目的理念与实践——以武汉大学为例
萧映;史婉莹;驻校作家制是写作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以武汉大学驻校作家项目为例提出“面向新一代作家”“写作实践、写作教学、写作研究齐头并进”“搭建写作实践平台”的定位目标,构建“移动课堂”写作教学模式,强调专业学习与写作实践并重,引领学生融入文学现场,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写作能力。武汉大学驻校作家项目在助力作家写作事业发展、引导学生写作与研究方向、促进教师创新写作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
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优与度
刘金库;杨嫣 ;朱学栋;人工智能(AI)时代,AI技术赋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智能识别与感知、自动化与智能化决策以及创新应用与拓展等功能,在专业水平、文字表达及图表呈现等方面赋能,能够增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获得感,提升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从而可使师生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提升师生的数智素养。本文在分析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AI赋能的优势与局限。
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协作学习参与的关系研究——基于不同教学模式的多群组比较
董华青;林点;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大学教师如何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以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参与水平,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多群组比较分析,探究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协作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行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协作学习参与,也能通过学习动机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协作学习参与。教师教学行为对协作学习参与的直接效应和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受到教学模式的调节,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直接效应占比显著高于线下教学模式。为加深学生协作学习参与程度,应深化教学场景技术应用,完善协作学习环境;提高教学实施综合能力,保障协作学习质量;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体验,激发协作学习动机。